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发展规划  院校研究  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理工学报  理工年鉴  下载中心  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更多>>
学术讲座(预告)——... 10-21
学术讲座(预告)——... 06-28
关于开展2024年度烟台... 04-10
关于征集2024年度烟台... 03-12
学术讲座(预告)——... 09-18
关于举办院校研究知名... 09-23
关于2022年度烟台理工... 05-13
关于2022年烟台理工学... 05-06
烟台理工学院关于进一... 04-30
关于开展2022年度烟台... 03-02
关于拟定2022年度目标... 02-28
关于举办院校研究知名... 12-14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决策参考>>正文
教育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0-06-24 14:07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让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各地各高校形成广泛共识,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

 

“当前,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很好形成育人合力、发挥出课程育人的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

 

据介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坚持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相统一。“贯彻‘四个相统一’,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转换表达方式,寓教于课、寓教于乐,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佳木斯大学校长孟上九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课程思政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明确了课程思政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着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把事业理想和道德追求融入国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各类课程要以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有机地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说。

 

各专业课要找到“角色”干出“特色”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这意味着,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纲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科专业特点和育人要求,明确了每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在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在实践类课程方面,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各个专业教学院系、各位专业课教师,怎么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这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上海科技大学纪委书记吴强指出,有的思政元素本身就是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的思政元素则需要精加工提炼。“有的课程知识天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教师就应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理解。理工农医类等课程,则应更注重培养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巩金龙以“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介绍说:“我们将学科史、科技史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将工程伦理等价值引领课程融入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激发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介绍,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首先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指导高校修订课堂教学管理规定,在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下工夫落实到位;其次是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第三是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创新,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怎么样,关键在教师。“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发掘和强化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要充分发挥好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湖南大学副校长李树涛说。

 

《纲要》要求,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和内容纳入教师培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成效根本保障。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要用好评价这根“指挥棒”,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教学绩效考核等评价考核中。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课程思政不是某一个部门或学院可以单独完成的,必须由学校党委顶层设计、总体协调、统筹推进,才能保证方向正确、决策权威、执行有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介绍,北航党委专门成立工作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研讨教学内容改革。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 | 国家统计局 |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 |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 | 山东省教育厅 | 校友会网 | 上海外国语大学年鉴

      版权所有:烟台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  鲁ICP备170427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