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发展规划  院校研究  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理工学报  理工年鉴  下载中心  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2022年度烟台理工... 05-13
关于2022年烟台理工学... 05-06
烟台理工学院关于进一... 04-30
关于开展2022年度烟台... 03-02
关于拟定2022年度目标... 02-28
关于举办院校研究知名... 12-14
学术讲座(预告)——... 11-15
关于2021年烟台理工学... 10-14
关于开展2021年度烟台... 06-22
关于做好《烟台理工学... 05-11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他山之石>>正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1-07-15 10:57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任务部署,深入实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型内蒙古的建设发展。瞄准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努力产出知识创新成果;加强科研攻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并形成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扩大对外学术交流,凝聚科技创新要素,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工作与自治区经济结合成为贯穿科技创新的主线。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引领。强化特色,提升水平,增强学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为学校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精心谋划,实现了科技工作新突破。

1.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学校确立了“以科研项目的组织申报为抓手,以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为手段,以提高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为目标”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模式。积极组织申请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尤其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基础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申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依据各学院学科特点、人员数量和学历以及职称结构、科研成果情况和现有科研体量,科学合理地分解申报指标,充分调动了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年均申报数量180项左右。同时,每年认真组织国家基金申报动员会、申请书撰写培训会和前期论证会,国家基金申请书质量明显改善,国家基金获批数量由“十一五”的51项增加到“十二五”的154项。“十二五”学校共承担国家及自治区级纵向科研项目520项,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横向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年到账科研经费从“十一五”末的2358万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4189万元。

学校通过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由“十一五”的787篇增加到“十二五”的1950篇,其中包括发表了多篇SCI一区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8项,其中学校作为主要参与单位完成的“航天器舱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立焊关键技术与应用”和“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与工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两个项目获得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服务地方经济成效显著。学校依靠多年来服务自治区地方经济的优良基础,以进一步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求发展,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求突破,进一步加强与呼市、包头、乌海和鄂尔多斯市等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一是加强智库建设,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决策咨询;二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三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作。通过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科技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清洁能源利用、煤化工技术、新材料制备、信息技术开发、物联网、企业发展规划等多个领域和行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来,学校共计承担横向科技项目600余项,横向科研经费实际到账6079万元,位于自治区高校前列。

3.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创新团队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学校十分重视重点科研平台的建设,不断加大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现有科研平台的科研环境和条件,若干科研平台的仪器设备条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2014年,依托我校省部共建“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2015年,依托我校建设的“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依托我校建设的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共有32个,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平台的研究条件有效改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异彩纷呈,对科研方向凝练、人才队伍培养、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对外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产出和相关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遴选和建设一批创新团队,学校共资助建设41个校内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涵盖了学校绝大多数特色和优势学科,他们在凝练科研方向、培育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氛围、聚集创新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个校级创新团队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争取自治区级创新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已有11个创新团队获得了自治区的批准资助。

2013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导,依托内蒙古工业大学筹建成立了内蒙古工业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工业技术研究院运用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集结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从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提供公共服务,将成为支撑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等产业发展的孵化器。

4.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评价机制逐步完善。依据国家、自治区新出台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修订和完善学校内部科技管理制度。学校根据上级部门的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出台了《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暂行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和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文件,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科研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

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学校在科研人员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了以人才培养、学术成果、技术成果、决策咨询、科技服务为目标的分类考核与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了科研人员分类评价的雏形,逐步完善了科研评价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学校、学院、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关系,责权利更加明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我校科技工作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与区外同类高校相比、与自治区的需求相比、与我们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贡献需要进一步发挥以及科研评价的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缺乏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尽管学校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自治区的地域劣势,高水平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学术成就突出、在学术界有相当影响的拔尖人才匮乏。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较少,学术影响力较低,研究团队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没有形成创新合力。

2.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和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学校目前还没有主持过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影响较大的科研项目。科研方向零散,凝练不够,有组织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技术攻关能力弱,协同创新的总体层次和水平较低,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显著,为自治区相关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重大创新性成果和有效转化的成果较少。尽管这些年来学校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特别是学术论文和奖励等,但与区外同类高校相比,还处在追赶阶段,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还没有进入全球前1%的高被引论文,学术影响弱。授权发明专利少,应用创新与技术转化困难,成果转化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直接服务于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原创性、标志性、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较少。

4.科研评价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学校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经、管、法、教育、艺术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学科门类多,且各学科的发展历史、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各基础类、工程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类等学科的科研基础、科研条件、科研实力和科研队伍参差不齐、差别较大,缺乏行之有效的、各学科都能兼顾的科研评价机制。尽管已采取了一些分类考核与评价制度,但目前的科研考核和评价制度还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多数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部分基础类学科的教师日常本科教学任务繁重,投入科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与主要举措

“十三五”是我校科技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牢固树立科研决定水平、服务决定地位、质量决定兴衰、制度决定成败的理念,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更加凝练战略目标,深入落实战略举措,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基础和优势,制定今后五年的具体发展目标: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2020年左右科研实力排名位列民族地区高校10名左右,为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自治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加强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培育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较高的创新团队。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和支柱产业,凝聚科研方向,形成若干能够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与服务的研究团队。依托学校的学科和平台优势,在大项目、大课题上做文章、有突破,形成若干个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补齐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为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争取“十三五”科研到账经费达到2.5-3亿元,主持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左右,并且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有重要影响的项目上取得突破;争取获批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10个左右。

(二)努力提升原创性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治区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增加学校科研经费的体量,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原创性成果的产出提供保障。重点关注和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力争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突破。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科技计划成果的有效衔接,力争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取得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的学术成果。充分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将最新原创性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争取发表三大检索论文2500篇以上,力争高被引论文(ESI)有突破,为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工作,形成一批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使相关企业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十三五”期间,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0项,获得授权150项左右;争取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奖励50项。

(三)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高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以研究和解决关系到自治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共性关键技术为目标开展科技攻关工作,为自治区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积极利用现有对外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紧密结合自治区优势与特色产业,加快市场导向的技术研发,即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等工作,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畅通产学研合作渠道,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争取有一定数量的科技成果实质性转化,建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加大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围绕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依托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科研平台在创新人才队伍培养、科研方向凝练、支撑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在现有平台中遴选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或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验室、研究中心进行重点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专业、集聚人才、凝练方向、改善设施、加强管理,组织申报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力争获批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现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围绕特色和优势学科,兼顾弱势学科,对现有创新平台进行合理布局,有效组织相关学院和学科,力争再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3-5个。

(五)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科技创新环境。实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从事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不同活动的人员建立分类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评价和考核机制,提升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探索建设以成果转移转化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促进产学研用结合的相关制度,建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和相关制度。推动校内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各类科研平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和科技成果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科研环境。加强智库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形成尊重人才、激励人才、服务人才的机制,“放、管、服”结合,鼓励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为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提供优良条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唯成果论英雄”的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 | 国家统计局 |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 |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 | 山东省教育厅 | 校友会网 | 上海外国语大学年鉴

      版权所有:烟台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  鲁ICP备170427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