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学校着力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适应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需求,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的有关精神,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
1.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7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由“十一五”末期的26项增至34项,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从0增至4个,自治区品牌专业由19个增至25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由36门增至61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由3个增至16个,自治区教学名师由6人增至15人,自治区教坛新秀从0增至8人。学校招生本科专业由62个增至69个。本专科各批次的报考率、录取分数和报到率均位于自治区高校前列,平均就业率达92%以上,荣获“全国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全国性科技学术、知识技能、文体等大赛中共获得奖励467项。
2.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积极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工科继续保持自治区领先水平,学科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获批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学科被自治区确定为优势特色学科。新增2个目录外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目录外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到“十二五”末期,学校共有13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3.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成效显著。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8项,其中在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列2015年全国获奖高校第45位,也是自治区唯一获奖高校。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由787篇增加到1950篇,其中SCI论文在全区排名第二、EI论文排名第一;年到账科研经费从“十一五”末的2358万元增加到“十二五”末的4189万元;获批国家基金项目从51项增长到154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6项,排名全区第三。新增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1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实验室正式纳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行列。申请专利248项,授权专利220项。与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60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4.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高标准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十一五”末的153人增至327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由473人增至600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由398人增至608 人。有4人获得自治区“杰出人才奖”,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获得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有44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培养人选,6个团队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创新人才团队;42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5.办学基础条件大幅改善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建设,校区功能布局进一步优化。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5967万元,完成13.38万平方米的基建项目,其中新增教学行政用房1.6万平方米。新城校区学生公寓、体育馆、餐饮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基本完成,新城校区建筑类专业设计教学楼、教研楼和金川校区综合服务楼交付使用。高质量完成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和校园综合节能改造示范建设项目。学校国有资产总额达41亿元,建筑总面积70.46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由“十一五”末的1.79亿元增至5.12亿元。完成数字校园二期工程建设,校园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纸质图书藏书量达到143.72万册,电子图书藏书量达到131.85万种。
6.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坚决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程,进一步健全学术组织、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内部治理机构更加健全完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制订《内蒙古工业大学章程》;积极实行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重新梳理修订、制定100余项校级规章制度;重点推进以目标管理为切入点的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学院工作运行机制,各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干部工作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推进民主管理,坚持并完善校院两级教代会、团学代会制度。推行校内津贴分配制度改革和全员聘任制。建立事业发展共享机制,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较大幅度地改善教职工待遇。
7.党建工作全面深化
全面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初步形成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实施意见为总统领,以党的领导、党内生活、组织工作、干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为配套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大力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加强。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学院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组织建设体系,制定实施基层党组织建设“10+3”活动方案。积极创造条件,逐年增加党建工作经费,落实基层党务干部激励保障政策。扎实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28项具体配套规定,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贯彻落实党的干部工作政策和制度要求,不断规范干部聘任工作,顺利完成了两轮干部聘任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日常管理,健全完善干部重大事项报告、日常谈话、外出报告、出国(境)管理、企业和社会组织兼职、操办婚丧喜庆活动、追责问责等制度体系。制定了学校党委贯彻落实“两个责任”的实施意见,不断加快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步伐。统战和群团工作进一步深入推进。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人才培养工作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专业布局不尽合理,特色、优势不够突出,建设方向不够明确。一些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构成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人才培养与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优质教学资源短缺,尚不能满足学分制下的教学改革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学科整体核心竞争力相对不强
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工科整体实力虽然在自治区内较强,但领先优势不突出、不显著,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内一流学科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具备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条件和培育基础的学科较少。学科特色不够明显,发展方向不够凝练,力量较为分散,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支撑作用体现不充分。学科建设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源配置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3.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明显
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偏少,高层次人员引进力度不够。对现有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拔尖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针对性、长期性和系统性。专任教师整体数量不足,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数较少、博士比例偏低、高级职称比例偏低。具有工程背景和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教师严重缺乏。人才队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学术梯队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人才断档现象。
4.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相对不强
科研方向零散,不够凝练,有组织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不强,直接服务于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原创性、标志性、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较少,高被引论文数量少,授权发明专利少。高水平创新团队较少,学术影响力较低,各研究团队缺乏有效协同,没有形成合力。科研工作缺乏操作性强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技术攻关能力弱,已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不足,协同创新的总体层次和水平较低,经济和社会效益不显著,为自治区相关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
5.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效果不显著
以目标管理和管理重心下移为核心的院校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够完善,教学单位规范办学、自我约束能力需要提高,办学活力、创新活力需要增强。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健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校内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尚未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服务、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门之间高效协调平衡的综合育人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6.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对照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体系、责任体系、任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促进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还没有形成。一些单位存在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分离脱节的现象,开展组织生活简单化,吸引力不强,针对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完全贯穿到育人全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形式主义倾向,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三)面临的发展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将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经济结构将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发展动力将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结构加速向中高端迈进。国家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自治区将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发展之路。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作为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工科院校,能否主动融入到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能否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将深刻地影响学校在国家、自治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影响力。
“十三五”时期,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显。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强化特色发展,注重改革创新,将是“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重大政策。自治区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4至6所一流大学,建设一批世界和国内一流学科。国家、自治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自治区工科优势明显的高校,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步具备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基础条件,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面临“双一流”建设形势,学校同时也面临人才资源瓶颈、办学经费制约、体制机制障碍等一系列挑战和难题。
“十三五”时期,自治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现代工业新体系。自治区将加快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巩固提升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转化、高效利用;积极发展新型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优化做强冶金建材工业,突出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把建筑业打造成为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节能减排的绿色产业和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学校的主干学科与自治区重点发展行业有较高的关联度、契合度。随着自治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高等教育对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必将日益凸显,学校在自治区高等教育战略布局中的地位必将更加重要。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历史条件,同时也对学校服务定位的契合度、人才培养的适应度、科技创新的精准度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总体来看,学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发展前景广阔,大有作为。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高校之间的竞争必然会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面对机遇和挑战,学校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努力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发展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水平,努力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解决好制约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稳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学术评价机制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等,通过改革创新,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进一步激发办学内生动力。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师生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理念,把增进师生福祉、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保障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权利,解决好事关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3.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和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共产党员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办学定位
1.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2.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国际合作教育,努力拓展继续教育。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主要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建设,辐射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关建设区域。着力把学校打造成自治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程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基地和民族地区工程师的摇篮。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5.学科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6.发展目标定位: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四)总体发展目标
1.远景发展目标:到建校100周年时,建成国内一流的创新研究型大学。
2.“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建成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排名位列民族地区高校10名左右,初步具备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的基础条件。学校部分优势特色学科、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和部分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亟需的具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学科初步具备国内一流学科的基础条件或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有5个左右学科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30%、民族地区前10%,有60%左右的学科排名进入民族地区高校前20%。
(五)主要发展指标
1.规模与结构
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增加研究生主要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积极扩大国际合作教育招生规模,根据社会需求适度扩大继续教育及成人招生规模。“十三五”末期,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5000~26000人。
——本科生22000人左右,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班学生1300人左右。
——硕士研究生38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1100人左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500人左右,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200人左右。
——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
——各类外国留学生400人左右。
——继续教育及成人学历教育在校注册生6000人左右。
2.学科建设
着力构建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核心、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基础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具备明显优势的学科瞄准国内一流,汇聚优质资源,以特色创一流。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建筑学、力学等学科力争排名位列全国高校前30%、民族地区高校前10%。
——60%左右的学科力争排名进入民族地区高校前20%。
——新增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新建5个以上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3.本科教育
按照“坚持立德树人、拓宽知识基础、加强应用实践、尊重个性发展、培育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目标”的培养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成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并建成符合其要求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心。
——建成1~2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5个左右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建成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实验室。
——建成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建成5~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
——新增5名左右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新增5名左右自治区级教坛新秀获奖教师。
——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所突破;争取获得10项左右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4.师资队伍
建成一支符合“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的、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力争在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等高端领军人才方面取得突破,引进10名左右高层次学科带头人。
——形成以100名左右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梯队。
——专任教师规模达到1500人左右,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70%。每年新增专任教师30人左右,进一步优化生师比。
——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200人左右。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占专任教师编制总数的比例提高到50%。
——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 10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0人左右。每年新增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左右(含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比例达到40%以上。
——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到区内外开展相关学科实践能力培训。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外留学、研修、访学、开展国际交流,具有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15%左右。
——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服务平台。
5.科技创新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与服务工作,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标志性的原创成果,力争高被引论文有大的突破,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自治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实际到校纵、横向科研经费达到2.5~3亿元。
——主持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左右。
——公开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500篇左右,其中高被引论文篇数有较大幅度提升。
——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和社科奖50项左右,争取国家级奖项有新突破。
——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00项左右,授权发明专利150项左右。
——力争获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批3~5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
——新增10个左右自治区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团队。
——建设3个左右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每年有一定数量科研成果转化。
6.校园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文化厚重、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现代化育人环境。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努力建设自治区领先、特色鲜明的智慧校园和图书馆。深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符合现代大学办学规律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新城校区形成整体连通,功能布局相对集中,校园与家属住宅楼相对分隔的校园布局;金川校区形成以中部为教学办公区,东西两翼为学生生活、活动区的校园布局。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泛在、高速、可靠、可控的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和智能感知物联网络,打造高性能、绿色的校园云服务基础平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建成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图书馆,形成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互为补充、全面保障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所需的文献资源收藏体系,满足个性化服务和学科服务的需求。到“十三五”末期,纸质图书数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含各教学、教辅单位资料室藏书),各类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达到170余万种,电子类图书期刊资源种类、数量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
——建立现代、高效、安全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完善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保障流程,争取获得后勤服务标准化体系认证。强化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建设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示范性校园。
三、发展思路与举措
(一)发展思路
1.创新发展。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组织体系、科研管理体制、人才引进机制、内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机制,补齐办学短板,克服瓶颈性障碍,释放更多创新活力,实现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按照“特色兴校”“选优扶特”的发展思路,找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布局,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有重点地投入,有组织地攻关,形成若干个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势特色领域,多维度、多层次彰显办学特色。
3.内涵发展。积极顺应国家、自治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中最鲜明的主题、最核心的工作、最紧迫的任务,贯穿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成效。
4.区域发展。坚持“立足内蒙古、服务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创新型内蒙古建设,主动与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对接,与自治区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开放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强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实质性、系统性合作,探索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团队和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模式,构建协同开放育人体系,有效利用、聚集各类办学资源,助力于我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二)主要发展举措
1.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自治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力度,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构建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应用实践、尊重个性发展、培育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预科班、民族班培养方案,建立分类分层、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民族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深入总结学分制改革经验,建立健全符合学校实际的学分制实施体系。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以专业内涵建设、特色建设为导向,建立健全本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调整、改造、整合、撤销已不适应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重点增设国家、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适度压缩本科专业数量,集中力量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扎实推进本科专业评估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深化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改革。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优化整合相关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结合学分制改革,加强选修课建设,遴选5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予以立项建设。着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遴选20门左右的网络课程予以立项建设,发挥“慕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作用。
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成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改善工程实践条件。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着力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和管理。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成课程体系健全、师资队伍强大、平台载体丰富、文化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强化自治区、学校、学院三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建设,扩大资助范围,加大资助力度,争取在“十三五”末学生参与率达到20%左右。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强化质量保障体系。规范完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督导体系,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对教学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探索建立以学校为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落实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进一步优化完善评教指标体系,提高评教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逐步完善学生的学业、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进一步规范程序、创新内容,制定并落实各层次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培养规划,构建相应教师培训体系,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搭建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服务平台。
(2)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优化完善培养体系。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支撑“一流学科”建设及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部分学术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方案动态修订制度。建立满足国家基本培养要求、符合学校培养实际的研究生学位培养标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开题论证、实践教学、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过程。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建立并逐步推行分流淘汰制度。建立研究生人才培养效果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机制。
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立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健全、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制度;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强化科研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引领作用;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
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大力加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建立校院两级联动、导师广泛参与的招生宣传机制,切实提高生源质量。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强化复试环节,发挥和规范导师作用,注重对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察。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评定和管理评价机制,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加强导师培训,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导师队伍。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
(3)提高国际教育、继续教育质量
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扩大各类留学生的招收国别范围,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培养层次,探索建立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水平。
提升成人与继续教育水平。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建设精品培训项目,逐步建立适应自治区行业、企业需求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体系。规范成人学历教育管理。建设内蒙古工业大学远程网络教育学习平台,开展在线继续教育、远程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成人与继续教育整体水平。
2.实施学科实力提升工程,不断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
(1)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大力推进学科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集中建设好一批符合我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撤销、合并一些与办学定位不相符或者对主体学科支撑、辅助作用较弱的学科,大力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凝练学科方向,促进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学科的优势特色发展。完善以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为基础的学科组织架构,通过院系调整、跨学院师资调配等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建立资源统一配置机制,扎实推进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工作,集聚资源,巩固、夯实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基础。
(2)优势特色学科争创一流
按照做强优势、彰显特色的建设思路,大力支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切实保障经费投入、资源倾斜,着力打造、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基础、能够代表学校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精神,在科学研判相关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找准一流学科建设着力点,开展“国内一流学科”“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和“民族地区一流学科”建设。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力争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强化优势特色建设,持续提高学科实力,使“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具备国内一流学科建设条件。凝练学科优势与特色,不断夯实学科基础,将“土木工程”“工商管理”“机械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建设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力、民族地区一流的学科。
(3)完善学科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机构,完善校院两级学科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基本组织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明确学院在学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责与权利,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科带头人管理制度。
3.实施师资队伍水平提升工程,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1)优化结构提升水平
适度增加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保持在合理水平。优化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提高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鼓励、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访学、交流、培训、攻读学位,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初步形成一支适应“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要求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继续深入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支持计划”“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等专项计划,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2)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
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等各级各类人才项目,继续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紧紧围绕优势特色学科发展方向和重点科技创新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吸引人才、服务人才的良好环境氛围,重点引进一批一流学科建设亟需的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具有学术发展潜质、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学术梯队。
4.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1)找准科技创新突破点
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和支柱产业,探索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计划,在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共性关键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在几个或多个重大研究领域有一席之地。找准特色研究方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若干个特色研究领域,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和自治区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力争有重大突破。做好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大幅增加科研经费的体量,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提供保障。更加重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和科技开发成果的有效衔接,力争产出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成果,形成若干能够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开发与服务的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的作用,产学研用结合,协同创新,力争取得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为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2)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紧紧围绕自治区新能源、煤化工、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产业,积极推进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提供公共服务和决策咨询。探索成立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管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孵化、推广与协同创新。建立科技成果、科技信息和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共享平台,及时掌握企业技术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服务工作,打通产学研合作渠道,使科技工作真正融入到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3)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围绕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酝酿启动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培育计划,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改善科技基础设施,力争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现科研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基础条件较好或发展潜力巨大的实验室、研究中心进行资源倾斜、政策保障、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形成若干个科技创新高地,进而带动科研平台水平的全面提高。大力优化科研平台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使各级各类科研平台的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氛围浓郁,对外交流活跃,汇聚师生的能力更强。
5.实施对外开放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对外合作与交流水平
(1)积极开展校际间交流与合作
积极主动加强、扩大与国内高水平院校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支持校际间、教师之间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通过学生跨校交流培养、联合打造学科高地、共同申报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等形式,促进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
(2)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
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进一步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经验和做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水平,促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支持教师参与教育部公派留学人员派出计划,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高层次、高水平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和讲学工作。围绕自治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高水平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施与国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培养项目,通过学分互认、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拓展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和途径。
(3)加大校企、校地合作力度
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科研、人才等优势,强化与地方、行业、企业的实质性、系统性合作,探索联合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团队和联合实验室等多种合作模式;改革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有效利用、聚集各类办学资源。建立健全校企、校地合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机制,凝练、优选合作方向和项目,提升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6.实施基础条件提升工程,增强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1)优化校园功能布局
按照“规划先行、统筹衔接、改建并举、分步实施、严格标准、绿色环保”的原则,统筹优化两校区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着力解决好新城校区、金川校区土地资源利用疏密度不同的问题,使两校区物理空间资源配置更趋合理。重点完成新城校区机械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大楼及其附属实验楼、工程训练实训中心大楼和金川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综合实验中心大楼、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学院附属实验室等新建项目、改(扩)建项目和部分拆除项目。
(2)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在数字校园建设基础上,以“互联网+”发展为契机,建设智慧工大,加强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扩建校园有线网络、智能感知物联网络和校园无线网络,打造校园云计算硬件和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新建校级中心数据库及数据仓库,实施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信息支撑平台、高性能计算学科建设支撑平台、科研协作信息支撑平台、人力资源信息支撑平台、支持移动应用的综合校务支撑平台、创新创业信息支撑平台和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专项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统一运维安保监控,大幅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努力建设自治区领先、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和教育信息化高地。
(3)加强图书资料建设
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逐步实现传统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增加馆舍面积、加大经费投入、调整优化布局、美化改善环境,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服务优良、能够满足个性化服务和学科服务需求、环境高雅的图书馆,进一步加强电子资源建设,有力支撑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
7.实施和谐校园建设工程,激发办学凝聚力
(1)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积极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健全治安防范体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提高应急突发事件响应能力,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事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加强安全隐患整治。加强防火安全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推进人防、物防和技防体系建设,逐步完成新城校区和金川校区监控中心升级改造。
(2)促进校园民主、和谐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提高学校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增进广大师生的福祉。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支持师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引导教职工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功立业,保障其合法权益。发挥工会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校院两级教代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认真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落实好离退休教职工的各项待遇。加强校办企业管理,促进校办企业健康发展。
(3)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优良学风建设
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畅通辅导员职业通道,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学生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优化学生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修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创建优良学风、校风。不断巩固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五级网络工作机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学生公寓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8.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1)完善大学文化培育建设体系
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为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思想支撑和条件保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的有效途径,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形成严谨、稳重、活泼、向上、富有理工科院校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广大师生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坚持立德树人,在广大师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师生积极践行“博学躬行,尚志明德”的校训,传承“唯实尚行”的校风,增强广大师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大力推进制度文化、廉政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和文化阵地建设。
(2)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
倡导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的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思想道德教育、科技学术、艺术体育、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志愿服务、文明校园创建等为内容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广大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培育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质。要按照项目化建设的思路,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为抓手,精心打造10个左右集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特色性为一体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建设项目。
四、发展改革与保障
(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以校院两级中心组为龙头,深入推进党员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完善加强领导、宣传教育、制度建设、考核监督、奖励惩处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制度建设全过程。持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处理好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之间的关系,修订《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会议事规则》《内蒙古工业大学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建立健全沟通协调、落实督办等工作机制。不断规范二级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程序,保证民主管理、集体领导、科学决策的落实。
3.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体系,优化党组织设置,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党务工作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断夯实组织保障基础。进一步严肃党内组织生活,不断创新优化组织生活形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提高组织生活效果。实施党员发展质量工程,着力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制度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依托校院两级党校、网络资源、实践基地,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党员管理,规范党员组织关系。
4.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选任、管理、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担当有为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加强干部综合分析研判考核机制,注重结果运用,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健全改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大培训力度,增进工作实效,切实提高干部能力素质。进一步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工作。强化党管人才意识,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精神,建立人才工作责任制,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人才团结教育引导服务工作。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一岗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保证中央、自治区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重点岗位的监管和风险预警,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纪律在前不敢腐、制度监督不能腐、思想教育不想腐的良好局面。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充分实践运用“四种形态”。持续深化纪检监察机关“三转”,推进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本科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推进专业教学改革,优化调整本科专业,依据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2.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坚持依法治校,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章程》指导下,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逐步构建起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依法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学术治理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术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学院管理行为,提升学院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水平,依法依规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以岗位设置为前提、岗位聘用为基础、岗位聘任与考核为核心”的岗位管理体系,全面实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以岗定薪、严格考核”的岗位聘任制,大力强化“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激励竞争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工作业绩考核为依据、以岗位目标考核为手段的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统筹利用好人才建设经费,重点加大院士后备人选、杰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快速灵活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探索教师分类评聘和自主评聘制度。探索职员职级制改革,畅通管理队伍的职业通道,提高专业化水平。
4.推进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结合管理重心下移改革工作,给予各学院、科研机构、科研团队更大的自主权,赋予学科带头人、团队负责人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对于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科研平台,通过增加或设立专项、减少管理层级、减少杂事干扰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强化实验室、研究中心作为科研实体的功能和作用。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逐步建立基于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类型、不同使用领域的分类评价机制。完善科研激励制度,以鼓励创新为导向制定科学的科研成果评定办法,加大对高水平成果的奖励力度。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改革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科研规律、高效规范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5.推进办学资源配置体系改革
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推进财务、仪器设备、教学科研用房等领域的资源资产配置体系改革,坚持以改革促优化,提高资源资产使用效益。按实际贡献和效益,将有限的经费和资源集中投向最具优势、最具特色、最有可能获得重大突破、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为打造一流学科提供保障。逐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高效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用房分配模式、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机制。
(三)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着力抓好规划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
学校党委统筹负责“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作为规划实施主体,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教辅单位要提高对规划的执行意识,针对本部门、本单位所负责的建设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思路举措,狠抓落实,着力完成主要办学指标和主要发展任务,努力实现学校总体发展目标。
2.强化责任考核
建立严格的责任考核机制,把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届满考核挂钩,考核结果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各教学单位须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和主要发展任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制订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发展规划,推动本单位各项工作健康发展。
3.强化检查评估
学校建立规划实施情况检查评估机制,对各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动态检查、中期评估,跟踪检查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对已不适合学校办学发展或者不符合国家、自治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行政策要求的指标任务,进行及时调整、修订,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4.强化经费保障
在合理预算、分配使用学校教育教学经费的基础上,加大专项资金申报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在统筹学校经费的基础上,将规划实施效果与经费的分配挂钩,明确经费投入方向,重点向主要办学任务和主要发展任务倾斜。
5.强化财务管理和审计
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重视财务预算与规划衔接,确保校院两级建设资金投入合法合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控风险,保障资金安全。落实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依法依规继续开展院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要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与修缮工程预(决)算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工作,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