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和智能化的教育体系,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三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与学校战略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环境,有效支撑、保障和推动学校发展目标实现,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内蒙古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立足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挑战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建设坚持规划统筹,以支撑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应用为目标,重点完成了数字校园二期工程建设,建立了校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建成了虚拟化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建设升级了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加强了数据标准建设和数据管理工作,开展了全校信息资源共享治理,迈开了消除“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的步伐。校园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逐步提高,校园一卡通、数字迎新、办公自动化、教学资源平台等广泛应用,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对于信息化应用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
1.信息化管理显著提升。制定实施了《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法》。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机构由网络中心更名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全校信息系统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建设,2013年起学校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公共信息系统建设。新建和升级了人事、科技、国资、财务、研究生、学工、办公自动化等12个重要业务信息系统。规范数据标准建设,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两批学校基础信息编码规范和代码集。
2.信息化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校园网出口带宽扩至3.8G。校园网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网络信息点增加到1.6万个,入网用户增加到3.3万人。部署了网络出口加速设备,建设了校内资源和视频转播平台,带宽利用开源节流的效果明显。核心和汇聚网络设备和动力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学校报告厅、会议室无线网络试点。教学办公区实现EPortal认证。扩大了IPv6用户和应用范围。建设了覆盖两校区主要区域的平安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和校内节能监管平台。
3.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十二五”期间,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图书借阅、餐饮、购物、考勤、门禁、自助文印等各种场景。建设了数字迎新系统,强化了新生服务,提高了迎新效率。建设了学校虚拟化数据中心,部署并稳定运行100多个虚拟服务器。新建了学校网站群系统,提高了全校网站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升级了高性能计算集群,多种计算服务支撑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开展。自主研发了EService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校园网络和一卡通一站式服务体系。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尔雅通识课程平台等推广使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初步形成。引进和试用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70多个,开通了SCI、CPCI、CSCD、CSSCI等检索工具,建设了RFID图书智能管理系统和自助借还设备,为师生提供教学科研信息资源支持。
4.信息化安全得到加强。学校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并重,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控制和抵御网络信息安全风险。修订了《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在全校二级单位签订了《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书》。实行全网实名认证管理。建设了金川、新城校区异地灾备和双活数据中心,提高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通过防火墙、防篡改、安全扫描、邮件过滤等措施,落实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策略,确保校园网及应用系统可靠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和形成合力方面有待提升。信息系统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统一建设和数据共享意识有待提升,数据标准建设和标准执行有待加强。业务部门和信息化机构对师生需求以及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了解把握有待深化,对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安全重视不够。
2.信息化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估、考核、奖惩机制有待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
3.信息化发展规划不够健全。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有待加强,对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业务需求的整体把握不够。学校二级单位事业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平衡。
4.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学校网络出口带宽紧张,校园光纤网容量不足,信息化硬件资源使用率趋于饱和。校园无线网络尚未开始建设,不足以支撑未来发展,不能适应师生的迫切需求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核心机房小规模分散建设,空间使用基本饱和,难以统一管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5.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信息共享对教学、科研、管理及师生服务的支持度、易用度、可用度有待提高。学校各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部署,信息环境相互割裂,业务和资源互通不够,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信息系统后期维护不足,存在重项目、轻管理,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
6.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急需加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与生活服务的不断融合,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急需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系统化、规范化地提升学校整体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7.信息化持续经费投入保障不足。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学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经费基本依赖外部经费,不确定性大,缺少持续、稳定、增长的经费来源保障。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与相对有限的信息化投入矛盾突出。
8.信息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结构需要优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能力不足,对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不够。教师信息素养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使命与目标
(一)形势分析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等有关政策密集出台,信息化成为国家战略。学校信息化发展正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深度的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确立和实施了以教育信息化为抓手、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已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基本特征和核心要素。智慧教育作为现阶段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级形态,正在并将持续引发高校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重大变革,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信息技术成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跨越发展的有力支点。在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创新的、强有力的支撑。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使命,也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的突破口和助推器,应给予积极回应和有效落实。
(二)“十三五”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互联网+”跨界发展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融合创新,优化信息化应用与服务环境,以“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协同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为目标,以“惠师生、慧管理、汇服务”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智慧工大,建设泛在、高速、可靠、可控的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和智能感知物联网络,打造高性能、绿色的校园云服务基础平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建设自治区领先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智慧校园和教育信息化高地,有效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三、思路与方针
(一)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学校《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应用深化、资源建设、跨平台移动接入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保障,突出教学科研信息化和管理服务信息化两条主线,适应师生对智慧校园的强烈需求,立足现实、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建立规范的服务体系、统一的标准体系和严密的安全体系,构建需求驱动、深化应用、深度融合、共建共享的智慧校园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立德树人,更好地支撑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更好地推动教育思想、理念的转变,更好地促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方针
1.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类推进,注重实效。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多渠道筹集资金,保持信息化建设资金稳定投入。做好资金归集、统一使用,及时解决信息化需求,尽量避免“前期分散零散投入小、后期整合升级成本高”。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统一规划立项、统一经费审批、统一数据中心、统一信息标准、统一开发架构、统一门户入口、统一安全运维”的七个统一原则。注重中心平台与业务应用、管理需求与服务需求的协调发展,大平台与轻应用、微服务的同步建设,分类推进,注重实效。
2.立足现状,需求导向,共建共享,突出重点。立足学校具体业务需求,以回应师生对学校发展愿景的期盼为导向,制定建设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注重部门间协调配合,处理好公共平台自上而下、业务应用自下而上的协调发展关系,重点解决信息标准与数据共享问题,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服务各领域信息化的全面、协调推进。抓好重点项目,提高有限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示范效果。
3.深度融合,凝聚智慧,创新引领,安全发展。坚持网络“扁平化”、计算“云端化”、存储“虚拟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碎片化”、安全“系统化”的信息化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点,积极争取政策与经费的大力支持,努力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四、任务与举措
(一)总体任务
“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三网、一库、两平台、七专项、一安全运维”,具体为:
1.构建三张网。升级扩建一张泛在的、高速、高可靠、支持多业务的校园有线网络;升级扩建一张泛在的、涵盖一卡通、节能监管、平安校园的智能感知物联网络;建设一张泛在的、高速、高可靠、可控的校园无线网络。
2.新建一个中心库。建设一套校级中心数据库及数据仓库。
3.扩建两平台。升级扩建一套高可靠、高性能、绿色的校园云计算硬件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扩建一套服务面广、稳定可靠、兼容通用的校园云计算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4.建设七个专项。建设符合“互联网+”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符合科学研究需求的科研管理、科研协作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符合高水平师资队伍需求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撑平台;建设直接面向师生、便捷有效、支持移动应用的综合校务支撑平台;建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决策支持平台。
5.建设一套安全运维中心。建设一套学校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及信息基础设施运维中心。
(二)具体举措
1.升级扩建校园有线网络
升级扩建学校光纤网,形成全校区建筑物内外和校园边缘全覆盖、泛在的基础光纤网络。升级扩建既有建筑物综合布线基础设施,房间室内有线信息点扩展至2-4个,支撑未来5年信息高速公路发展需求。升级校园网核心和汇聚网络,实现新城校区、金川两校区40G连接、核心至汇聚全万兆、千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改造校园网架构,支持扁平化、多业务特征,形成高可靠、简单运维的基础网络。完成新城校区北区校园基础网络建设。逐步提升校园网出口带宽,“十三五”末IPv4与IPv6总带宽达15G左右。完善教育网及公网运营商出口带宽多链路负载均衡和安全管理,实现用户高速快捷访问互联网。完善VPN系统,支持多种远程接入模式,进一步提高性能和安全性,方便师生访问校内资源。
2.升级扩建智能感知物联网络
升级扩建支持校园一卡通、智能节能监管、平安校园监控、多媒体教室、虚拟实验室及标准化考场、电子图书资源的业务专有网络,通过MPLS VPN等技术,实现不同地点同一应用的专网高速互联及不同业务流的流量隔离。升级扩建两校区平安校园监控中心,整合原有视频监控资源,逐步建成覆盖全校的数字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及门禁出入管理系统,实现门禁管理与校园一卡通无缝整合。升级校园一卡通系统,支持手机NFC应用、移动支付和服务自助化,加强身份认证授权系统建设与整合,扩大与考勤、门禁、电控、校车等小额收费系统的互通建设。升级三维虚拟校园平台,建设具有一定VR功能的校园基础GIS平台,为平安校园、节能监管等提供标准校园GIS引擎服务。
3.建设校园无线网络
适应师生需求,建设一张泛在、高速、高可靠、可控的校园无线网络,部署AP 5000-8000台,实现办公区、宿舍区和公共区域无线网全覆盖以及教学区无线网可控覆盖,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终端网络访问需求,师生能够随时随地、方便、高效地使用校园无线网络。
4.建设校级中心数据库及数据仓库
着力加强学校电子数据建设,深入推进信息标准建设,重点提高数据质量及数据共享程度,使数据高可用得到可靠保障,数据价值得到有效利用。建设校级中心数据库及各主题数据库,数据历史库和数据仓库。逐步形成统一、可信、安全的教师个人发展档案、学生(校友)个人综合信息档案。升级建设数据交换与数据清洗平台,汇集师生在各个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形成教师智能填表和学生证明材料自助打印等服务系统。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注重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体系建设。
5.升级扩建校园云计算硬件公共服务平台
新建1500平米B级标准IDC机房,作为全校网络、数据、存储、应用及高性能计算的集中云计算硬件基础环境,统一配置高可靠、绿色的空调、UPS等辅助设施。升级扩建服务器虚拟化中心,新增100核CPU、1.5T内存、100T存储能力。新建校园桌面虚拟化中心,逐步支持2000个办公桌面终端、300个智能多媒体教室管理终端、30个标准化考场管理终端和10间(共400座)语音教室学习终端。升级扩建学校视频会议系统,新建三校区标准高清视频会议室,与办公系统整合,满足多会场大型视频会议以及办公桌面小型异地视频会议需求,降低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新建校园私有云储存平台,服务全体师生及部分校友,逐步满足3-5万用户、每用户10-20G空间容量,与桌面终端、个人邮箱及校内社交通信系统整合,方便师生校内外存储分享学习和工作资源。通过IT基础设施的大集中建设,实现全校网络、存储和计算资源的云化共享,提升系统/平台的运行效率,支撑各类业务应用的快速灵活配置,降低学校IT基础设施的总体拥有成本和运维成本。
6.升级扩建校园云计算软件公共服务平台
升级建设服务面广、稳定可靠、兼容通用的公共软件云平台。包括校园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平台,校园业务应用/服务集成总线,支持移动办公、流程灵活定义、并发数800以上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支持业务协同的流程引擎及应用开发平台、审核发布平台和运维监控平台,学校网站群系统,为校内应用开发联动、服务共享对接与信息展现提供标准基础平台。新建通用软件共享注册服务平台,实现校内师生使用通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正版化、网络化共享,以及部分需求量大、通用性较强专业设计仿真计算软件的正版化、网络化共享。
7.专项一: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信息支撑平台
升级建设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跨校区智能化教学资源调配及便捷的掌上教务,丰富教务管理报表,规范教学资源和实验室资源管理,实现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过渡。建设慕课(MooC)学习平台,提供2-3万师生服务能力,逐步形成支持教学灵活互动、自主移动学习、教学过程监控、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功能的大规模网上教学平台。整合建设大学外语、工程训练中心等网络教学平台。升级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学科与学位点评估信息管理系统。升级学工管理信息系统,打通相关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构建面向学生培养服务全过程的综合系统。建设招生管理、就业创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校内各部门学生数据对接,实现与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检测系统、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和大学生就业服务网数据对接。
8.专项二:升级扩建高性能计算学科建设支撑平台
建设适应我校实际情况的高性能计算,为科研与教学提供计算资源保障,促进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整合升级和扩建学校高性能计算平台,计算能力达到16T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支持Windows和Linux两种平台计算集群,完善计算软件配置,丰富应用和强化培训,支撑我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能力需求。
9.专项三:建设科研协作信息支撑平台
形成学校科研协作支撑平台。升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学报在线系统与科技管理服务网站。推进科研、人事、财务、国有资产管理等系统对接。升级国有资产管理平台。建设学校统一的大型仪器设备预约共享管理平台。建设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工程、项目、经济责任、财务、科研审计以及专项审计工作需求,有效对接学校数据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大数据。建设智能图书馆,引进数据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实现移动终端访问与微信平台互动功能,完成纸质图书读者借还信息10T规模异地备份系统,加强电子资源建设,增加视频类电子资源,完善电子资源结构类型和专业、层次配置,为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文献信息支撑服务。
10.专项四:建设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支撑平台
升级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校教职工及外聘人员体系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实现选才、育才、用才、留才一体化管理,提供教职工入校至离校全生命周期过程服务,有效支撑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党建工作台账管理系统,提升全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力和成果展现水平。建设校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校友信息授权访问及信息跟踪维护,支持就业信息统计及就业质量分析。
11.专项五:建设支持移动应用的综合校务支撑平台
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整合服务与入口,面向师生建设一站式、移动化的和谐校园管理、服务与文化平台,统一建设网络虚拟空间的智慧工大。具体包括:
(1)新媒体类。加强学校网站群系统建设,以学校主站、新闻网为龙头,以专题网站、子站为支撑,强化对外宣传和新闻发布管理。推进由学校官方微信订阅号、企业号、服务号,官方微博,腾讯QQ智慧校园和移动客户端等组成的新媒体全平台建设,打造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信息集散展示窗口、思想政治教育网上阵地、服务师生全方位信息宣传平台,形成立体式和谐校园网上信息传播环境。加强英文网站建设和管理。
(2)公共信息类。建设支持移动端的校园日历、师资队伍、教师名录、公开课、失物招领、校园讲座、招生简章、在线咨询、新闻通知、消息推送等应用服务。
(3)学工服务类。建设支持移动端的新生报到、入学咨询、迎新统计、班级通讯、资助奖评、招聘信息、校园宣讲、就业日记、离校手续、离校统计、辅导员(班主任)助手等应用服务。
(4)教学服务类。建设支持移动端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查询、空闲教室、教室申请、考试安排、考试报名、监考安排、成绩查询、成绩统计、评教查询、学生学籍异动申请、教师调课申请等应用服务。
(5)财务服务类。建设支持移动端的网上报销、预算执行、财务统计、工资查询、报销查询、移动缴费、网络缴费、水电费缴纳、缴费查询、缴费统计等应用服务。
(6)后勤服务类。建设升级支持移动端的后勤报修管理系统,后勤服务评价系统,校园餐饮可视管理系统,三维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后勤财务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7)综合服务类。建设支持移动端的请销假办理、申请签批、收发文管理、会议室预定等移动办事大厅服务。建设信访管理、教代会提案、学代会提案等服务系统,提供校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应用服务。
12.专项六:建设创新创业信息支撑平台
着眼于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升级学校就业服务网站,建立创业服务网站,建设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实施互联网+超星数字创业学院创新创业项目,基于互联网+跨界思维打造面向师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
13.专项七:建设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
开展校园一卡通等信息系统过程海量数据积累与大数据分析模型建设,逐步构建二十个左右数据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模型,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统计分析支撑和可用的预测预警支持。
14.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及信息基础设施运维中心
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综合管控中心,增强安全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恢复能力,提高学校整体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建设和强化漏洞扫描、配置核查、数据库审计、安全运维审计、入侵检测、应用防护、网络安全攻防实验室等7大安全防护核心能力,完成学校80%主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首轮测评及整改工作,持续开展关键信息系统测评整改工作,不断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研究,加强校园网络整体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及管控能力建设。建设学校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监控中心及运维呼叫服务中心,加强标准规范的IT服务能力建设,建立校园IT资产运行状况综合监控中心和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中心,完善服务模式,加强流程管理,逐步提高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等级。
五、行动与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体制机制
强化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修订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等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估、考核、奖惩机制,规范信息化责任管理。完善IT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有效发挥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园网络信息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协调、组织和监管职责。进一步健全信息网络安全组织,完善信息网络安全制度,修订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拓展模式渠道,保障经费持续稳定投入
坚持项目式投资与维持性投资相结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服务外包、服务租赁模式,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专项资金,多种模式共进,努力破解信息化建设投入大、运维成本高的难题,保障信息化建设有效经费的稳定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良性运行的态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信息化各方面工作协调发展。
(三)加强学习培训,建设专业的信息化专职队伍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力度,面向师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能、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网络安全常识、网络伦理道德培训,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面向各单位、各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员开展基础专业知识和基础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提升全校信息化管理人员意识和能力;面向信息化专职队伍开展新技术、核心技术专业培训,提升关键技术把握能力。
加强信息化专职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经验丰富、具有良好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改善信息化专业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信息化研究人员等构成的信息化人才队伍结构。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关键部门,设立专职信息化岗位,持续补充引进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加强信息化兼职队伍建设,探索信息化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各学院开展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全校师生参与信息化的创造性。加强网络信息员和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现代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五年是我校着力推进“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坚持服务导向,促进全面深入应用,努力发挥基础性、支撑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形成与学校发展目标和改革建设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