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部门介绍  发展规划  院校研究  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理工学报  理工年鉴  下载中心  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更多>>
关于举办院校研究知名... 09-23
关于2022年度烟台理工... 05-13
关于2022年烟台理工学... 05-06
烟台理工学院关于进一... 04-30
关于开展2022年度烟台... 03-02
关于拟定2022年度目标... 02-28
关于举办院校研究知名... 12-14
学术讲座(预告)——... 11-15
关于2021年烟台理工学... 10-14
关于开展2021年度烟台... 06-22
关于做好《烟台理工学... 05-11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他山之石>>正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2021-06-22 14:50  

学科、专业既是科学领域和学业门类的学术分类,也是高等学校科研教学的组织单元,承载着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功能。学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集学科、专业体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其建设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

“十二五”期间,学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导向,注重优势特色发展和分层次建设,推动了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建设“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是高等教育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着力推进发展目标定位的关键时期。为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优势和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带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全面实现“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学科、专业建设成绩与不足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学科、专业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基础地位,持续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1.学科专业结构特点更加清晰。“十二五”期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我校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开始运行,增加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工程硕士类别下的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增设了地质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截至“十二五”末,学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1个,全部属于工学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二级学科11个,分布在工学、管理学、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门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授权领域29个,涉及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等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共设本科专业71个,其中工学类专业48个,理学类专业4个,文学类专业2个,管理学类专业10个,经济学类专业3个,法学类专业2个,艺术学类专业2个。学科、专业布局呈现出鲜明的以工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特点。

2.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力学”被自治区确定为优势特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为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新增“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6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新增“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争取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利用自有经费,持续加大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室的支持力度,极大改善了学科、专业的基础条件和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条件。学校设立了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实施了博士学科、博士培育学科、硕士学科专项建设项目和校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有力助推了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发展。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专业认证评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筑学”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专业评估复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

3.学科组织与管理制度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学校提出了以研究生学位点为基础开展学科建设的思路,明确并实施了学科建设“学校-学院-学位授权点”三级管理模式,确立了学科带头人并明确了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与权利,学科的组织架构初步形成,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为学科建设与运行提供了体制和机制方面的保障。学校采用内涵改造、资源整合、学科交叉、外延拓展等方式,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等项目开展专业建设,并形成了专业建设“校、院两级管理负责”制度,从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角度为专业建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成绩。“十二五”期间,学校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工大特质的有用人才。五年间,学校共培养博士研究生8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71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57人,本科生27340人,专科生1732人。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障研究生、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制度,修订汇编了包括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督导、日常管理、奖助、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研究生管理文件,制定并修订了关于校院两级管理、学分制、民族预科、学位授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督导、教学事故、学生违纪、学术不端、教师学历教育、进修、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生就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30余项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基本构建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上述成绩的取得,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规模扩张惯性的影响,学校的工作重心还未完全转移到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上来,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尚未达到理想预期,人才培养成效与社会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一是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突显度不够,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不够,学科相互支撑作用体现不充分,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力度不够大。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还不尽合理,基础硬件条件还不能很好满足办学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尚未有效形成,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三是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功能职责尚不清晰、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学科、专业的建设资源缺乏统筹配置。这些学科、专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反映出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需要在“十三五”期间甚至通过更长时间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发展予以解决。

回顾“十二五”时期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想做好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把握大局是前提,顶层设计是基础,措施合理是保证,狠抓落实是关键。“十三五”期间,面临新的改革和发展形势,学校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双一流”建设为追求目标,不断推进创新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为牵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学科、专业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优势特色,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与科技服务能力,不断完善学科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实现以工科为主,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国内知名、民族地区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二)总体思路

1.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紧紧围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结合“双一流”建设,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布局和学科、专业发展方向。按照服务需求、优化结构、质量优先、特色发展的原则,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逐步优化学科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校办学实际、面向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着力把学校打造成自治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程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基地以及民族地区工程师的摇篮。

2.大力扶持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以内涵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按照稳定办学规模、深化内涵建设、做强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主动控制办学规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数量,努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国际化交流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大学科、专业硬件条件建设和管理力度,持续提高教学科研平台水平以及实际运行效果,着力打造一批能够代表学校最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水平。

3.完善学科、专业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学科、专业良性运行机制,提高建设资源的投入效益。建立学科、专业的校院两级建设与管理体制,完善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和本科专业的基本组织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专业队伍;探索并明晰管理中心下移后学院在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职责与权利,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管理制度,建立既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又能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运行机制;统筹学科、专业建设资源的配置,建立人财物统筹考虑和集中配置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切实发挥和保证资源投入的成效。

4.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管理,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招生选拔制度、培养过程管理制度、学位授予标准;强化培养过程指导与监督,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过程实行全方位、全环节管理;逐步建立自我评估和外部评议相结合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推动学科、专业的自我改进、自我提升与发展,切实保证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总体目标

全面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专业基础建设,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实力。重视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学科、专业运行管理水平。

(四)具体目标

1.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目标

(1)部分优势特色学科、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和部分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亟需的具有较好建设基础的学科初步具备国内一流学科的基础条件或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力争“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力学、土木工程、建筑学、工商管理”等学科排名进入全国高校前30%、民族地区高校前10%,60%左右的学科排名进入民族地区高校前20%。

(2)重点培育的学科积极开展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工作,进一步改善学科结构布局和提高办学层次。“十二五”期间列入学校重点建设和培养的学科要按照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学科整体布局主动调整和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申报工作,争取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或者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2-4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

(3)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通过各项人才工程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优秀中青年为骨干的学术梯队。加大研究生导师的建设力度、管理力度和培训力度,提高导师的研究生指导能力。培养“双师型”的导师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导师队伍。探索学位点组织管理模式,初步形成适应研究生培养的组织管理架构。

(4)进一步改善学科硬件条件,研究生科研训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继续加大对重点发展学科的建设力度,70%以上的学术学位点有校级以上研究平台的支撑。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新建自治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不少于5个,建立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不少于30个。

(5)适度增加博士研究生规模,基本稳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稳步增加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到“十三五”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2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含非全日制)在校人数增加到3800人左右。适应研究生类型结构调整的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总数的55%以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达到1200人左右。增加留学研究生来源国别,外国留学研究生达到150人左右。

(6)建立满足国家基本培养要求、符合学校培养实际、体现学位点自身培养特色的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和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教学、开题论证、科研训练、实践教学、论文答辩的过程管理制度。建立中期考核制度和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形成研究生培养效果与就业发展状况调查机制。

2.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目标

(1)大力开展对现设本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工作,撤销、合并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符的专业,重点增设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建成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成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建成1-2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左右本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立项建设50门左右的混合式教学课程、1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50门左右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50门左右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150门左右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10门左右的“双语教学课程”。建成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7个,力争新增1-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5个左右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实验室,建成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所突破,争取获得10项左右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3)在基本稳定本科生规模的前提下,明显改善专任教师结构。扩大专任教师规模,进一步优化生师比。提高专任教师队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占比和中青年教师的学位层次,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专门队伍的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基本形成以专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到国外留学、研修、访学、开展国际交流,具有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15%左右。

(4)稳定本科生在校生规模。到“十三五”末,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2000人左右(其中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班生1300人左右)。

(5)继续教育与成人学历教育在校注册生在6000人左右,本科外国留学生250人左右。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与重要举措

(一)主要任务

1.调整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依据学校发展定位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以做强做精学科、专业为目的,开展学科、专业布局调整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通过院系设置调整、专业机构归属调整、研究生学位授权学位点动态调整、本科专业撤并重组等途径,整合学科、专业资源,改变学科、专业多而散、相近学科、专业重复设置、学科、专业力量分散的现状,集聚资源巩固学科、专业基础。

2.加强学科、专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从学校实际出发,培育比较优势,围绕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开展建设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保证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落实和逐年增长。进一步加大教学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显著改善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提高校园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加强教学实验室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本科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3.强化学科、专业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继续完善以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为基础的学科组织架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逐步实现科研创新团队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有机融合。继续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争取做到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团队归属。制定并落实教师培养规划,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形成符合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师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有利于拓宽知识基础,加强应用实践,尊重个性发展,培育创新精神的多样化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探索适合新形势的教育教学规律和与相适应的教法和学法。

5.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制度,建立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强化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建设在学研究生学业信息管理系统,执行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主动公开质量信息。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与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基本建成以学校为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接受社会监督。

6. 找准学科优势特色,谋划一流学科建设

科学研判学校现有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所处位置,准确把握学科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按照自治区统筹推进国内和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炼出具有明确定位的一流学科。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行业与区域特色,整合学科优势资源,凝练出学科的优势、特色方向并加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办学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扎实推进相关学科的建设工作。

(二)重要举措

1.积极申报增列特色优势学科,主动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学科授权申请审核的工作安排,积极组织申报有优势有特色有地区服务需求的学科参加学科授权审核,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办法,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制度,全面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并常态化,主动撤销缺乏特色、不满足人才培养基本条件的学位授权点,及时增设社会急需和具有发展前景的学位授权点,通过学位授权点调整促进学科调整和学科方向凝聚,实现学科结构的优化和学科的优势特色发展。

2.全面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除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外,原则上不再增设本科专业。适度发展对工科特色专业具有较强支撑的理科专业以及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的人文社科类专业,通过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改革培养模式、重组课程体系等方式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对部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加以更新、改造、撤销或停止招生。

3.科学配置与合理整合学科、专业资源

统筹安排学科、专业的各类建设资源,对师资引进、教学科研设备投入、教学科研用房等进行统筹考虑、协调配置,人才工程项目、团队建设项目要向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倾斜,提高资源的投入效果和学科、专业的建设成效。实施院系和二级教学单位整合、专业合并、学位点和专业管理归属调整、课程共建共享、平台共建共用等举措,对学科、专业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强化优势、补齐短板。

4.持续改善学科、专业基本条件

积极争取中央、地方、社会资金对改善办学条件的支持,保证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运行经费和本科生四项教学经费的落实,并使各项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和学生宿舍面积,补充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使学科、专业基本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5.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稳定招生规模、合理整合专业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教师数量,降低生师比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升学历及国外学术交流,搭建教师发展服务平台,为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引进和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继续开展学科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制定并落实各层次教师培养规划,重点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

6.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专业发展定位,结合审核评估、学分制改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新一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加大选修课比例,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优化本科生课程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根据研究生培养定位和学位授予标准,结合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对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动态完善,在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形式等方面体现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差异。

7.大力加强课程建设

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包括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在内的课程综合改革,提高优质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水平。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完善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重点提高学位基础课、专业学位课的教学质量。

8.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重大问题为牵引,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核心内容,组织开展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适度提高项目的资助力度,同时加大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学科、专业开展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平台,积极探索提高质量的新机制。

9.严格执行培养质量保障制度

进一步加强新进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把好教师教学的质量关,规范并构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督导体系,加大质量监控、反馈、改进力度,构建并实践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做好学生培养过程及效果的监控。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对学位论文作假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加强研究生任课教师和导师队伍管理,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进行追责处理。

10.扎实推进学科、专业评估工作

严格按照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学科评估的要求开展评估工作,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估搞清学科的实际水平,查明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制约学科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与不足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和提升方案,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审核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在此基础上逐步开展部分优势专业申请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同时科学运用评估结果,将专业评估与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有机结合。以评估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学科、学位授权点、专业的建设水平和学生的培养质量。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十三五”规划》是学校在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时期对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充满挑战。全校各学科、专业、各学院与职能部门要深入领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思路,认真落实学科、专业规划的重要举措,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创新方法、扎实工作,确保如期完成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任务。

关闭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 | 国家统计局 | 高校学科发展与评... |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 | 山东省教育厅 | 校友会网 | 上海外国语大学年鉴

      版权所有:烟台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  鲁ICP备1704278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