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是国家“双高计划”A类专业群,群内包含国家示范、国家骨干专业3个,专业群综合实力全国领先,助推我省纺织服装业成为“万亿级”重点支柱产业,2022年山东省政府将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列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
一、对接强省战略,构建以产业链逻辑变化为依据的服装高水平专业群
学院聚焦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新需求,以产业链逻辑变化为依据,组建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为核心,以服装与服饰设计、现代纺织技术、市场营销为支撑的专业群,把专业群打造成为服装设计、面料设计与开发、品牌策划与营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迈向中高端。
二、产教深度融合,创新“产学研结合、职场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依托山东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等合作平台,进行项目开发、技术服务,推进科教融合,重构“两平台、两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推动“课堂革命”。探索构建了多元化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鲁泰产业学院,引入潍坊尚德服饰,共建国家级服装服饰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校内全真化运营的服装服饰类专业教学工厂,实现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学校工厂合一,打造了校企紧密协同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校企合作搭建师资培训平台,通过学徒制培养、顶岗实习、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兼职等,实施“产学研结合,职场化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三、岗课赛证融通,建设“两平台、两模块”的课程体系和数字化资源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就业能力培养,学院聚焦时尚创意设计、新型面料设计、服装智造、品牌营销等岗位任职要求,遵循“平台共享、素质贯穿、能力递进、个性发展”的原则,融入纺织面料开发等5个1+X职业等级证书标准,构建了“通识平台+岗位基本能力平台+岗位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拓展能力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对接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重塑的产业需求,与鲁泰、迪尚等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校企共同研制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优质课程。校企“双元”合作,构建模块化课程团队,深化“线上、线下,职场化”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革命”。
制订高标准的专业课程标准30个,开发实训项目标准32个。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课程标准5个,并在国(境)外同类院校中推广应用。累计开发信息化资源1.9130万条;建设了“山科金课”30门;新增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2个,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
四、大师名匠引领,打造专兼结合的多维度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以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向,分层次、多维度实施大师名将引领,培育质高技强的“双师型”教师,引育结合,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成了由院士、泰山学者、中国纺织大工匠领衔的55人兼职教师库;专业群带头人丁文利教授成长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部省共建山东职教高地方案起草工作,多次应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机构邀请作职教高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术报告;培养了4名专业带头人;新增省教学名师1人、省行业首席技师3人。
五、产学研用一体,搭建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
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学院建设了山东省服装制版与技术服务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性协同创新中心。升级建设了山东省行业技术中心(新型纺织面料)、时尚与智能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项建设山东省发改委新基建项目——纺织服装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了国家级王方水大师工作室、校级王世文技能大师工作室,新建李雪梅技能大师工作室;建成了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搭建了行业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山东中小微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创新源”。
近三年到位科研经费833.93万元,立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开展“中小学四季校服设计与制作”等横向科研、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项目37项,产生经济效益2410万元。
六、强化示范引领,工匠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且引领同类院校改革效果好
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学院培育出了“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标兵”柳清琳、房雪等优秀学子。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8%,其中就业于行业100强、行业领先企业比例为42%,用人单位满意度达100%。1+X证书考试人数501人,通过476人,通过率为95%。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45项,其中国赛获奖和省级赛事一等奖16项。培养培育齐鲁工匠后备人才671人。
三年来,学院服装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获省级以上标志性成果141项,其中国家级标志性成果52项,主持修订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国家级专业教学标准等3项。学院牵头成立“一带一路”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应邀在全国多个会议等多个场合多次进行专业群建设经验交流;先后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26所省内外院校来校交流学习。大众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我院服装类专业办学成效报道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