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围绕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深入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问题,紧密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用好优势科研资源,汇聚各方人才,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青农方案”,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贡献青农力量。
一、健全体制机制,服务乡村振兴新需求
青岛农业大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平台,发挥学校涉农学科优势,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成立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理论教育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教育实践基地、对外交流宣传基地。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学校打造了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共建一系列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转化一批先进科研成果,培训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出一个区域发展新动能,构建起“1+5”服务乡村振兴的青农模式。学校坚持以深耕“三农”为重点,以服务乡村振兴为优先,系统化加强区域性研究院建设,重点部署8处研究院支撑区域战略新发展。按照“示范用地、稳定经费、实验条件、专家派驻、办公场所、管理制度”六有要求开展建设,切实推进政策理论、体制机制、关键技术、新技术培育等方面创新性战略研究,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
二、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推动科技成果新转化
青岛农业大学一方面积极组织项目成果参加各级、各类展示推广会,通过各种平台把新成果“晒出来”,让成果直接面向市场接受评价,另一方面积极吸引市场主体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交流和产学研对接,及时了解最新产业需求、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既提高了合作效率和针对性,也促进了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效率。近年来,有50余项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落地生金,培育的苹果新品种“彩虹1号”苗木经营权以296万元的转让费刷新了农大果树新品种的单项转让费纪录;“秧果兼收型花生联合收获技术”以11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创造了我国单项农机技术“一经鉴定即成功转让”的新历史;高油酸大花生新品种“宇花31号”在通过国家品种登记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顺利实现转让。
学校积极探索技术成果转化新途径,成立“青岛农业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统筹管理,整合资源,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与分配、激励与保障等多个方面。学校获批山东省专利技术转移转化项目试点单位,获得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促进会表“科技兴农”优秀组织实施单位,获得“科技兴农”科技成果转化优秀项目一等奖。
三、创新合作形式,打造“特派员”服务新模式
青岛农业大学响应服务国家战略号召,实现国家、省、市、校科技特派员四级联动,拥有苹果、葡萄、疫病防控、智慧农业等4个国家科技服务团和36个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500余名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定点帮扶、成果转化、专业培训等活动,培养了一批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打造了“一把剪子一棵树,一粒种子一片田,一叫就到”的青岛农大科技特派员现象。2022年,学校有6名教师被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成员,重点服务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等地区乡村振兴。学校小麦、食用菌、韭菜、甘薯、蓝莓等5支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产业服务团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设。学校研发“山东省农业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云农科技服务平台,构建起“云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让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全天侯”“不断线”,更加智能有效。
四、培育时代“新农人”,聚势蓄能乡村新发展
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希望。青岛农业大学拥有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耕耘者”项目培训机构、农业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10余个国家、省市培训基地,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军转干部、社区治理等30余种培训项目,服务区域实现山东省全覆盖,并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2022年,开展了山东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青岛市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等多个培训项目,培训1965人次。培训邀请农业农村发展各领域专家学者政府职能部门分管领导、村支书、高校教师、企业高管、“田秀才”、“土专家”等为学员们授课。通过阐释讲解国家政策文件,分享基层党建引领促发展的经验,寓业务知识、思想教育于培训之中,帮助广大学员们在加深对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作为新时代农民的自豪感与投身乡村产业振兴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