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实施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布局,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坚持“四个面向”,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前沿领域研究,紧密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和能源技术革命,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地表过程与生态完整性研究院”“储能技术学院”建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及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二是主动对接国家急需专业前沿领域,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支撑能力。在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时,主动向基础学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储能技术等相关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倾斜,做到面向需求,精准培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实施开放融合协同育人工程,促进分类培养
一是深化科教融合,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与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共建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实现高端人才、科研平台等资源的交流共享,促进高水平科研反哺教学。二是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与中煤科工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等行业企业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推进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全面实行“双导师制”,通过“引企入教”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打造联合精品课程;积极推动学校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建设,促进校城融合和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化的资助和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经费投入,拓宽研究生及指导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的渠道,鼓励到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交流访学,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
三、实施研究生素养能力提升工程,激发科研活力
一是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夯实“研”的基础。坚持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全面修(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实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开设富有特色的体育、美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帮助研究生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激发创新活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劳动教育实践效果,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提高研究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设置跨学科门类公选课程,拓宽研究生视野,培养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二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实现“研”的突破。着力搭建研究生特色品牌学术活动,构建以“名家讲坛”为引领、以“研究生讲坛”为依托、以“研究生微沙龙”为补充的高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学术平台体系。鼓励研究生参与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四、实施导师队伍领航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导师管理制度,选优配强导师队伍。进一步修订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导师“育德”和“育才”工作,将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指导经验、育人能力和培养条件作为导师选聘的核心内容;坚持按需设岗、动态管理、结构优化的原则,采用竞争上岗、分类评聘的方式,开展研究生指导教师年度招生资格审核。二是加大导师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定期评选省级、校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举办导师指导经验交流会、研究生与导师面对面等活动,推动导师与研究生导学关系和谐发展。加强研究生德育导师队伍建设,选聘一批党政管理干部、科技工作者、优秀企业家、先进模范人物为研究生德育导师。开展导师培训,构建院校-省级-国家级导师培训体系,综合运用讲授式、研讨式、观摩式、案例式等形式,提升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实施质量监控体系优化工程,强化过程管理
一是坚持质量关口前置,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形式,提高科学性、有效性,对研究生选课、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进行全过程监督指导。二是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压实压细指导教师、答辩委员会的主体责任,细化规范答辩流程,加强学位论文盲审和抽检力度,设定论文盲审合格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论文决不允许进入答辩环节,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三是强化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使用,加大对问题论文所属学院、导师、研究生处罚和问责力度。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动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突出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突出科教、产教融合,提升导师指导能力,通过一些列措施,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