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理工学院聚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数智化革新,加强智慧心理服务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契合师生心理需求、满足师生个性化需要的数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了由“三体系、三平台、三机制、三活动”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一、完善三大体系,夯实心理育人基石
一是完善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学团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部门、各教学单位和全体师生员工四级管理体系,以及“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工作体系,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月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安全员开展2—3次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发挥朋辈辅导作用,确保“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
二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学校配有8名专职心理教师,并聘请1名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资深心理专家作指导,每年组织心理教师参加不少于48学时专业培训,每年开展4次辅导员心理技能培训。每周组织开展1次交流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二级学院形成合力。
三是完善物质保障体系。学校不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投入,配备了数智化心理设备,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红外传感、远程控制等前沿技术,精心打造了热心接待室、舒心测评室、暖心咨询室、怡心沙盘室、修心团辅室、静心放松室、悦心训练室、健心宣泄室等八心八室和一条文化长廊;配备了VR身心运动训练平台、VR虚拟训练平台、身心减压放松调养仓、反馈型音乐放松仪、智能击打仪、智能击打呐喊综合宣泄仪、心理健康管理信息化云平台测评系统等数智化专业心理设备,提高师生获得心理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智能化,可以满足两万余名师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
二、搭建三大平台,全面普及心理知识
一是搭建教育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以通识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开设了32学时、2学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恋爱心理学》《九型人格之职场心理》等17门选修课,利用现有智能化设备,实施教学改革,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灵,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增强意志力、合作力等,实现与五育的有机结合。
二是搭建科研平台。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设立专门研究基金和研究专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科研成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搭建宣传平台。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齐鲁理工心灵驿站”、QQ群等网络媒介以及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优化三大机制,及时掌握心理动态
一是优化筛查机制。根据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得出的心理测评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筛选出的重点人员,逐人建立心理流动档案,采用“111”工作法和“141”关爱法进行关爱帮扶,逐步完善其心理健康档案。与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服务“绿色通道”,对于超出心理咨询范畴的学生,通过“绿色通道”转介治疗,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是健全咨询机制。通过面谈、电话、QQ、微信视频、润心邮箱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开展心理咨询预约、心理咨询。认真接待前来咨询的师生,并为他们制定相应的咨询方案。
三是优化校家协同机制。通过电话家访、线上家长会、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建成校家联系网络,搭建校家互动互通平台,让学校、家长互相了解学生在家、在校期间的状态,向家长介绍好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其学会平等交流和耐心倾听,实现家校良好互动,协同育人,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四、抓好三大活动,营造健康心理氛围
一是抓好期初、期末教育活动。每年3月初、9月初,组织开展“开学第一课—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新环境,心适应”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智能设施设备的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开启新生活。每年6月份、11月份,开展“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抚平考试带来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二是抓好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心灵之音”等心理健康教育类社团的教育管理,依托社团组织开展团体辅导、专题讲座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年4月份举办以“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生涯规划、恋爱指导、团队凝聚力”等为主题的“心的旅行”团体心理辅导月活动,年平均参与人数3000人以上。
三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每年5月份,以“5.25”心理健康月活动为契机,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大赛、优秀心理辅导案例评选、心理主题绘画大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年平均参与人数10000人以上。每年10月份,以“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心理知识展、心理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