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聚焦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通过注重制度保障、队伍提升、课程建设、形式创新等“四个注重”,持续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
一、注重制度建设,筑牢保障体系。
为进一步落实“知识教育-宣传宣讲-心理咨询-危机干预-条件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校构建预防干预机制,每学期组织1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筛查,实施心理约谈制度,建立一生一档动态心理档案库,实施特殊学生ABCD层级月报制度、来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制度等,动态管理,实时更新,保障心理育人各主体的信息互通与联动。搭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五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网络机制。出台重点学生“1+4”制度,构筑特殊学生社会支持系统。构建校医协作机制,长期聘请精神医学专家定期坐诊,开展心理讲座等。
二、注重队伍建设,打造协同育人。
多管齐下,形成了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体,辅导员和班主任为主力,专业教师为协同,校园工作人员为支撑的队伍格局,一年来,共处理危机事件73起,有效减少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和不良后果的产生。落实心理教师配齐、配足、配强和心理辅导课开齐、开足、开好的“3+3”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教师通识培训和薄弱学科培训项目,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骨干引领,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覆盖全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开展辅导员、班主任谈心谈话技能培训,推动心理育人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办好学院心理辅导站,协同专业教师开展与学科特色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能力。针对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员、宿舍朋辈志愿者组织“朋辈心理健康教育讲堂”,开展系统化心理健康知识、生命教育、危机干预技能培训,筑牢危机预防的第一道防线。以宿舍为单位,每周精准推送心理健康推文、每周召开一次“宿舍恳谈会”,引导同学们互相感受和传递向上力量。开展宿舍管理员等群体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养提升的全覆盖,发挥全员心理健康教育辐射作用。
三、注重课程建设,推进内涵发展。
构建“1+N”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大一新生开设32学时(2学分)的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课为基础,以相关课程为补充,努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将生命教育和危机干预设为专门单元,帮助大学生科学建构对生命起源、生命价值和意义、生命安全等理论认知,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设《大学生情商教育》《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教育》等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录制《正念练习》《毕业生焦虑情绪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微课,引导学生提升心理认知。开设实践教学课程,通过体验式教学、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等形式,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受,激发个体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在此基础上,学校总结凝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885”系统赋能工作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突出了积极心理体验能力和人格品质建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头治理”,成果荣获第九届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注重形式创新,融合实践载体。
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五育并举”总体格局,提升了健全人格养成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紧密性,实现发展与适应并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融入思政育人,依托“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和“5·25工农革命军定名为红军日”,推出“红”心理系列活动,以党史学习教育等为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相结合,让育心育德知识注入学生一言一行中。融入知识育人,以需求为导向,开办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第一课”,针对学生学习、就业、考研等痛点,打造“心理发展与职业策略”“职路导航”等多个主题教育讲座,提升教育质量。融入体育育人,鼓励学生每天开展1小时体育锻炼,开展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操、心体运动会、阳光体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释放压力、平衡身心。融入艺术育人,开展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心理音乐节等活动,通过艺术体验,帮助学生愉悦身心、激发活力。融入劳动教育,通过“我与绿植共成长”园艺健心、“心灵植树节”种下心理健康树、“深耕‘心’理念,播种新希望”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和珍贵,聘任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担任指导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种植、除草、施肥、浇水、收割等劳动过程完成对生命的体验,感受生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