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学院以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学科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主动对接潍坊市产业需求,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为潍坊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服务地方“驱动力”。
学校坚持实施服务社会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与潍坊市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改善创新环境,拉近政府部门、产业和其他社会创新主体的距离,立足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共建新型研究平台,通过推动与深化校地合作,整合优势学科,发挥专业优势,进行构建科教产学协同发展体系的新实践。
强化顶层设计,统筹人才、团队与平台的培育、建设、管理、考核等工作,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保障服务地方工作有“法”可依,学校创新出台了《潍坊学院校城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健全内部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分工,极大激发了师生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建设研发能力强、产业匹配良好、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平台提供内生动力。
二、深化人才共引,增强校企合作“匹配度”。
学校探索升级单一专业与单一企业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传统与新型学科专业,联合产业联盟或重点产业链,建立学科与产业协同联动机制,构建以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专业+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围绕潍坊市高端制造装备、海水养殖、光电信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积极建设“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建成17个市级科研创新平台,组建设施渔业健康养殖科研创新团队等15支高水平应用研发团队,新增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16个、校企共建专业70个、深度合作企业66家。通过不断拓展产业合作网络,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研优势,推动校地、校企深度融合。
聚焦潍坊市产业发展计划、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引育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双落户”制度,推进现代产业学院教师兼职双聘工作,聘用潍柴集团27名博士、高技能人才担任产业学院教师,与天瑞重工、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等6家企业合作引进5名共享博士及2名共享高层次人才。学校校企人才共引共用机制的有关经验做法,被山东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全省4个典型经验做法之一。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选派百余名博士及副高职称以上专家,进驻潍柴集团、天瑞重工、华盛农业等7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与管理服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发挥高校在人才支撑环节的关键作用,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激发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动能。
三、搭建研究平台,提升乡村振兴“贡献度"。
学校积极投入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实践中,参与发起成立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注重发挥山东省乡村振兴服务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与联盟单位共建产业平台、共享优质资源,服务乡村振兴。
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市农科院十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潍坊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制度与机制、模式等方面研究,探索乡村振兴方式创新与发展路径;组建种子和设施农业工程学院(现代园艺研究院),积极发展涉农学科专业,面向校内组建第一批87人的乡村振兴工作服务专家团队,针对实际问题与需求,一方面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另一方面进行现场指导、结对帮扶,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共建乡村产教融合基地,建成四个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支持服务企业,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潍院智慧。
四、建设产业学院,提高协同育人“精准度”。
创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着眼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建立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潍柴、歌尔和天瑞重工等企业联合共建3个现代产业学院,结合学分制改革,重塑课程体系,让专业课实现项目化教学和教学资源重构,使课程建设与产业需求关联更紧密。潍柴产业学院成为首批30个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之一,歌尔科技产业学院获首批潍坊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磁悬浮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取得国家级产业学院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产业学院建设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学校优化产教融合体系、服务地方产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