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南山学院始终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不断提高心理育人的温度和立德树人的效度,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
一、聚焦顶层规划,强化心理育人保障
学校组建专兼职心理教学、科研、咨询服务团队,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工作机制,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多听学生述说、了解学生诉求,保证心理防护与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建设,建设预约接待室、沙盘体验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增加心理沙盘、音乐放松椅、情绪宣泄器材等专业心理设备,陆续开展心理讲堂、心理健康教育月、辅导员心理健康专题培训、班级心理委员工坊、心理趣味运动会等特色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学校与龙口市心理康复医院签订医校合作协议,加强资源互补,开启以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医校合作模式,拓展心理危机干预援助渠道,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工作,为大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的诊断、转介、治疗搭建了绿色通道,保障了大学生精神卫生服务权益,着力促进其人格健全和健康成长。
二、拓展活动载体,优化心理育人环境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创设、心理健康咨询等,并通过面谈、网络、电话、课堂、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向每个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成长发展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主题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探究健康的心理状态、协调的人际关系、完善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转变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引导其学会关爱自我,主动探索自身心理特征;开展“以梦为马,莫负韶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以学生身边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爱情观;打造特色“心理健康教育月”,围绕“关爱陪伴·守护成长”等主题开展包括“讲”“画”“演”“写”形式在内的多项心理健康活动,设置心理知识科普区、心理作品展示区、心理游戏体验区、心理绘画区、心理运动区等活动区域,为学生提供心理体验服务,助力学生悦纳自我、快乐成长;举办“师生面对面”交流会,围绕党史学习、理想信念、成长成才及心理健康等展开交流讨论,在师生之间架起“连心桥”,打通心理健康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助力其健康成长。
三、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心理育人技能
充分利用各项资源持续对教师、学工人员和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健康专题培训,多措并举提升全体教师和学生骨干的心理健康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一方面,关爱教职工心理健康,提升其心理健康意识,缓解其工作压力,培养其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营造和谐校园。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学习、交流讨论、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教职工的心理育人能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育人质量。以“向日葵”职工心理关爱活动为契机,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为教职工开展“压力缓解与心理调适”专题讲座,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帮助教职工正确看待压力,学会自我缓解;常态化开展辅导员心理工作技能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相关培训,通过辅导员谈心谈话技巧、心理辅导的基本功和助人技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等培训,提升辅导员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并能运用心理学方法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结合心理委员的职责、工作技巧和自我调适等专题,引导心理委员队伍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学会从情绪、行为、环境等线索辨别特殊学生群体,并给予情感陪伴和共情支持,在特殊学生群体与心理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强化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切实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四、坚持全环境育人,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
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办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征开展进阶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主题的融合渗透、协同育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从事社会活动及实现高层次发展奠定健康心理品质。邀请企业专家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专题讲座,结合心理学知识,向学生讲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及相关理论概念,分享自身工作经验和心路感受,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举办“与法同行·不负韶华”大学生法制安全教育专题讲座,结合高校发生的真实案例,围绕法制教育的迫切性、如何预防校园暴力、网络诈骗、心理疾病等话题与学生进行深刻交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学习上的挑战,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提高辨别能力。开展“关注校园安全,守护生命健康”宣讲活动,普及防溺水、网络安全、心理健康、反恐防暴、警惕校园贷、卫生防疫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知识,以鲜活案例强调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强化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其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