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山东省将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合二为一,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办学活力,探索出一条通过科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路径。
一、用好管理体制改革“连环招”,助推科教深度融合、一体发展
推进学部制改革,推动深度融合。按照“能合则合,能融尽融”的原则,将学科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学院和研究所一体化整合,成立14个学部。学部坚持“目标任务、发展规划、考核评价、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的“六个统一”,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既可以从思想意识上、发展实践中,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又可以通过研究所的机制影响学院,激发学院的活力与动力;推进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办学活力。以人、财、物等关键要素的“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按照“能放尽放、放无可放”的原则,全面下放办学自主权,激发学部层面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部作为发展的动力源和发力点,建立学部类法人治理体系,推动学部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规范运行的良性机制,实现“大学办学院”向“学院办大学”的转变;推进供养保障机制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改变过去由学校财力全额保障各项预算支出的传统做法,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根据学校年度约束性财力,对教学绩效工资实行差额保障,各学部根据围绕主业创收形成的增收财力,自主安排差额绩效工资分配和年末考核奖等人员支出,推动收入预算的重心下移。
二、守好立德树人根本“主阵地”,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育人实效
探索科教产协同育人新路径,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充分利用学校与产业界结合紧密的优势,推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育人,鼓励产业教授进课堂,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在企业中真题真做,建立“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教师将各类竞赛与双创项目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室开放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内容,推动优质项目孵化落地,打造教学、培训、竞赛、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新模式,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筑牢立德树人精神根基。依托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深化理论研究,从全员育人的高度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堂教学全过程。
三、打好科研体系建设“主动仗”,瞄准前沿布局、服务战略需求
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全谱系应用基础研究体系。实施“科教产融合创新试点工程”,设立“培新、培优、培英”基础研究培育基金项目,2022年共立项193项,总经费4360万元,全面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学校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以需求为引领,形成高效的关键技术研发体系。面向经济主战场,学校建设国家超算济南中心、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助推绿色低碳、海洋强省、数字强省建设。组建紧密型高水平研发团队,瞄准产业需求,通过“揭榜制”组织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以应用为目标,创新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依托由学校代管的省属一级国有全资企业山东科创集团,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化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科技+金融(资本)+产业”成果转化模式。每年遴选一批应用前景大的技术成果,集中进行孵化、熟化、产业化。牵头10余家知名高校院所、省属企业发起成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构建服务于山东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创企业集群培育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成果转化路径。
四、出好人才引育使用“组合拳”,实现引才有高招、用才有良方
坚持人才需求导向,推动人才引育创新。围绕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重大攻关项目等,分类建立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的需求计划,分类制定学科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一学科一政策”。围绕人才建立创新团队,配备团队成员和硬件资源,赋予团队引人、用人、考核以及经费使用自主权;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激励人才作用发挥。建立完善符合各类人才和岗位特点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严格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建立准聘、直聘机制,分类设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通过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不断激活人才的内生动力;探索收入分配改革,突出工作实绩导向。制定《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突出工作实绩分配导向,实现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100%。同时,设立特别贡献、突出贡献奖,并给予现金奖励,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形成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